3月9日,2023公益文化剪纸培训第一期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开课。学员们早早来到剪纸教室,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纸张。课上,钱秀云老师手持红纸和剪刀,一边认真展示剪纸的制作过程,一边讲解剪纸技巧,学员们一个个目不转睛,认真实践着,还不时地请老师来帮忙指点。
钱秀云展示她的剪纸作品。(摄影:苗青)
“剪纸是一门充满文化底蕴的艺术,每幅作品都表达了剪纸艺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我们的剪刀就相当于作家的笔,通过各种各样的作品,展现思想,表达情感。”说起剪纸,钱秀云兴致勃勃,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钱秀云是赛罕区巧报镇前巧报村村民,也是赛罕区民间剪纸传承人的杰出代表,她的剪纸作品自然活泼,清晰明快,简约淡雅、细腻饱满。精湛的技艺和不断推陈出新的作品,让钱秀云从剪纸爱好者变成了国家二级剪纸艺术家、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童年兴趣成为一生热爱
1964年出生的钱秀云,9岁时便开始学剪纸了。最初是在姥姥家见到剪纸,出于好奇,她拿起剪刀学着姥姥的样子剪起来,没想到成品让姥姥感到很惊讶,家人的夸奖让她信心大增。
钱秀云的剪纸作品《花好月圆》。(摄影:苗青)
之后,钱秀云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剪纸的样式从易到难,成品从细到精,村里人都夸她剪啥像啥,特别是结婚的时候,她为自己剪了一批高难度的大红“喜”字,让村里好些人羡慕不已。慢慢地,她开始思考并创作不同样式的剪纸。她把花鸟鱼虫逐渐放大,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剪纸风格。
钱秀云的剪纸作品《宝贝回家》。(摄影:苗青)
“生活中,几天不剪就手痒痒,几十年来,不论是工作、生活,我只要看到好看的、独特的纹样,就会放下手里的事情,用各种办法把它们记录下来。”钱秀云告诉记者。
苦心钻研练就高超技艺
钱秀云一直致力于剪纸艺术研究,其剪纸作品形式多样,从鱼鸟花虫到场景、卡通,从简单的小型剪纸到十几米、几十米以及百米长卷等系列作品,有《龙凤呈祥》《十二生肖》等等,剪纸作品《家乡美》在2017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华山风骨,富美临渭”剪纸展上荣获金奖。2020年,在北京·渭南“大爱无疆”全国剪纸展上,钱秀云的剪纸作品《宝贝回家》荣获金奖。“创作这幅作品,是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人们能过上幸福如意的美好生活。”钱秀云介绍说。
在一幅幅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难忘的故事。“记得那年昭君文化节,需要创作38幅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剪纸作品,而且只有一个星期的创作时间。”钱秀云回忆,为了完成任务,她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她的身体已经敲起了警钟,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用眼,导致她视力短暂性下降,握剪刀的手也磨破了。“说实话,当时我也吓坏了。”钱秀云心有余悸地说。好在经过休息,钱秀云又恢复了健康。“我很热爱剪纸,剪纸可以治愈我,什么烦恼都可以抛之脑后。剪纸就是我最大的乐趣。”钱秀云表示。
积极创新培养非遗接班人
“传统的剪纸作品都是单色的,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我就想着能不能像画画一样,让剪纸也变成五颜六色的,经过反复研究,我创作了彩色剪纸。”钱秀云介绍道。
2022年中秋节,钱秀云耗时两个多月,创作了彩色剪纸作品《花好月圆》,表现了中秋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月饼,其乐融融的场景,作品中月亮高高挂起,嫦娥抱着玉兔,旁边还有喜鹊、桃子、葫芦等元素,寓意家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花好月圆》一经展出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收获好评无数。
随着剪纸技艺不断精湛,钱秀云意识到,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钱秀云开始经常参加公益性文化展演活动,走进各大中小学校、社区宣传非遗文化和剪纸技艺,致力于把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在钱秀云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未来,我希望在自己还能剪得动的时候,创作更多更好的剪纸作品,同时,培养更多喜爱剪纸艺术、传承剪纸艺术的年轻人,让这一民间艺术不断传承下去。”钱秀云说。
目前,赛罕区文化馆经常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专门聘请钱秀云老师主讲剪纸技艺,学员们纷纷慕名而来。“我希望学会以后,能带动身边的朋友也来学习。”学员康女士说。据了解,康女士是美术老师,一直很想学习剪纸,苦于没有时间,今年,康女士刚退休就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钱秀云老师的培训班学习。另一位学员赵先生告诉记者:“我之前偶然遇到钱老师在上剪纸培训课,感觉挺有意思,所以就在工作之余来学习剪纸,剪出来还挺有成就感,送亲戚送朋友很受欢迎。”
剪纸艺术有着久远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钱秀云和她的学员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她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