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至26日,以“相约莫尼山·驼运白道川”为主题的非遗情景剧《茶道驼铃》在莫尼山非遗小镇首演,吸引了不少游客观看,连续两日的情景剧,以当地骆驼以及传统驼具及驼工的服饰、仪式等全方位再现三百年来贸易盛况。剧中涵盖西北诸多传统曲目如二人台、信天游、漫瀚调……以“爱人离别”“流浪卖艺”“市集交易”“民族融合”“普天欢庆”等场景穿插其中,最大限度地让游客“看非遗、赏非遗、品非遗”,并通过亲身参与非遗活动,体验非遗魅力。
《茶道驼铃》演绎的是“万里茶道”沿途的触景生情,是“旅蒙商人”浮生的悲欢离合,也是近代三百余年南茶北运“苦尽甘来”的人生百态。它讲述了山西祁县茶商常万达离乡背井,踏上万里征途,将神奇的“东方树叶”带到了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在茫茫草原和浩瀚沙漠中与骆驼组成的运输大军生死相依,一路向北。期间男女爱慕之情、人驼共鸣之情、民族融合之情相互交织,感人至深。
莫尼山非遗小镇前的柏油马路即为有名的“白道”,是“万里茶道”重要的商贸要道,也是《茶道驼铃》剧本内容的重要依托。为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很多木匠、皮匠、毛毛匠等非遗传承人驻扎在阴山脚下的莫尼山非遗小镇中,在剧中传承、讲述、传唱非遗,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莫尼山非遗小镇创始人贾宏伟介绍说,该剧演职人员由当地群众及非遗传承人组成,将舞台上的表演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增加了客流量,带动了小镇周边餐饮、民宿等收入,另一方面也让非遗在生活中“活”起来。
保护与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还能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莫尼山非遗小镇发展4年来,发展非遗体验和研学旅游,推动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了当地乡村旅游业态,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扎根乡村 服务地方
回民区攸攸板镇段家窑村,曾是古驼道上的“白道”。曾经的岁月里,驼队会通过这里,一直走向边境,或继续往西,通过一个个驿站,风餐露宿,与蒙古、俄罗斯互通有无。经历寒暑,再通过白道回到呼和浩特,年复一年,交流沟通内外。
2017年,自治区非遗项目蒙古族皮艺代表性传承人贾宏伟联合呼和浩特地区历史、文物、民俗专家,走进大青山进行选址,准备建设一处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场馆。走到此地,见这里位于交通要冲,去往武川、四子王旗的游客和返乡旅客都会经过这里,原有废弃建筑高低错落,登高可一侧俯瞰城区,一侧远眺大青山。从谷口进入,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绿树成荫,颇有一番古韵,当即决定选址,开始建设莫尼山非遗小镇。
自此莫尼山非遗小镇项目部开始利用当地废弃房屋、自然景观进行规划建设。经过修整、改造,小镇重新对房屋功能、陈列方式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各区域承担的文化功能,并逐步将周边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空置的段家窑小学改造成为“莫尼山红色农庄”,承担了一部分红色劳动实践教育的功能。经过四年的发展,基础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完善。
莫尼山非遗小镇首先将非遗项目聚合,分区域进行活态传习。推出非遗活态传习基地,集展示、体验、参观、游览、销售于一体。游客可通过参观游览,感受小镇古韵,也可体验非遗制作过程,还可以购买非遗产品,充分将非遗与旅游融合,让许多外地游客通过莫尼山非遗小镇了解我市乃至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莫尼山非遗小镇通过氛围营造、文化场景布置,将景区打造成了既有古韵又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自2018年对外营业后,极大地刺激了本地区周边农家乐、采摘以及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服务业年均产生2000万元左右营业额。小镇吸纳周边村镇就业人口,通过第三产业带动,创造就业岗位。目前景区共有员工50名,三分之二来自周边乡村。
活态传承 创新发展
莫尼山非遗小镇建成后,将非遗活态传习结合乡风民俗创新发展,同时与诗书画研究会、万里茶道研究会等合作,定期举办交流展演。定期邀请专业乌兰牧骑带来精彩展演,既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容,又丰富了游客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镇的规划和布局,旨在构建‘非遗’主题的文化旅游路径,吸引游人溯源‘非遗’,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贾宏伟说:“厚重的文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创作养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传承人都在这里创作了很多精品。” 2021年,贾宏伟走遍黄河九省区,从源头至出海口,创作了《黄河向西流》系列皮艺作品,并在景区内博物馆进行了首展,取得了良好反响。当年,贾宏伟传承的皮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莫尼山非遗小镇举办了一系列以非遗传承为核心的文旅节庆活动。2018年以来,小镇每年春节期间举办“非遗中国年”,通过对年味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年文化相关的近百项非遗,在每年的腊八节至二月初二,以小镇为舞台集中亮相。当非遗遇上中国年,游客和市民能在这里感受传统文化与文旅的碰撞融合。
为了让游客体会到“四时”“四季”“全域”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莫尼山吸纳众多非遗项目在全年举办的各类活动中展示,小镇以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品牌节庆活动,让“非遗+文旅”火了起来。
“我们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为:2019年为25万人次,2020年为28万人次,2021年为32万人次,2022年为35万人次。随着景区知名度逐渐提升,自驾游客增加幅度较大,总体呈正向增长。”贾宏伟说。
产业培育 内外兼修
莫尼山非遗小镇作为自治区众创空间,不但为传承人、非遗创业人才提供平台,也积极协同校企合作,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022年,莫尼山非遗小镇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在此之前,莫尼山非遗小镇已与全区数十家学校、美育机构达成“校企合作”非遗研培计划,旨在每年由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
近年来,通过和四川、广州等地的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扶持基地交流,贾宏伟对当地对非遗传承人的帮扶政策,以及当地非遗产业的发展带动有了一定了解。
贾宏伟说:“乡村非遗多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存在,鲜有现代化的推广形式,大众较难充分认识了解。有很多人认为非遗看不懂、听不懂、学不会,导致曲高和寡,其特有的文化内聚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认识到这一点,莫尼山非遗小镇充分发挥非遗聚落功能,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多次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专访,并以小镇为背景进行微视频、微电影拍摄,进一步拓宽了小镇的知名度。
同时小镇作为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名单(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呼和浩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研学实践教育功能。小镇推出十大研学主题课程,其中非遗主题研学实践与大青山科普研学实践课程成为精品研学课程,来自周边的学校通过定制化的研学体验,走进大自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因此小镇在教育方面也在向公众提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认识”和“再打造”。近三年来,莫尼山非遗小镇接待研学团队人数共计16万人。
“传承人规模扩大了,传承活力提升了,非遗的活力才能持续迸发。”贾宏伟希望通过小镇的发展,一方面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一方面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接续传承。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本报记者 苗青 通讯员 郝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