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欢度国庆,云游非遗”—青城非遗线上展(三)

发布时间:2023-09-30 浏览次数:657次数 字体大小【 【关闭本页】


爬山调


  爬山调流行于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县、蛮汉山境内的清水河、左云、右玉等县以及呼和浩特市土默川地区、巴彦淖尔河套地区、包头市。

1.png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山区类爬山调和平原类爬山调之分,是当地人民在山野田间抒发情感的民歌体载。其内容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即兴创作的,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认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的历史时代、生活风貌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爬山调的文辞形象鲜明、比喻生动、引人入胜,以传统的比、兴、赋、写作手法表情达意,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民的情、百姓的爱。

  爬山调流行的主要区域是大青山地区(后山调)。它的特点是:节凑自由,音域宽广,大跳较多,拖腔悠长。听起来刚健挺拔,高亢奔放,体现山区人民的气质与胸怀。爬山调取材广泛,或历史传说,或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或针贬时弊,或控诉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或歌唱新生活,或颂扬美好爱情,或赞美军民鱼水情,或歌颂共产党。

2.jpg

  爬山调的词曲关系有些是固定的,但大多数并不固定,可以以景生情,即兴填词。爬山调的歌词,基本上是以七字句为基础的,有多于七字的,有九字的,十字或更长的句子。

  唱词短小精悍,语言多用乡土方言重叠词,字数无定,虚实相间,虚句多用自然物作比,实句则直抒情怀,有时唱词也采用描手法。

  即兴演唱也是爬山调让人称道的一点。演唱者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内容合辙押韵,通俗上口。

  爬山调以徵调式、商调式和宫调式为多。大多是两乐句的乐段结构,下句大多是上句的变化重复,上下乐句的落音一般是属、主关系,或同主音的八度关系。爬山调中还有一种下句完全重复上局的乐段结构,还有一种是以垛句方式扩展结构的乐段形式,此外,还有以四个短句构成乐段的爬山调,节奏较有规则。

  爬山调节拍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偶尔也能见到三拍子或变换拍子。除了五声音阶的旋律常见外,六声音阶甚至七声音阶的旋律也能见到。爬山调节奏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脑阁


  内蒙古地区的脑阁,它是由清朝中期从晋北地区传入土左旗的,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而且独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是蒙汉等民族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结合体。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晋陕等地的传统民间艺术。

4.jpg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研究,脑阁(飘色)是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内蒙古中西部一些地区的脑阁传入较晚。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脑阁”,相传是清康熙年间土默特王爷为迎接康熙皇帝举行盛大庆典时,从山西地区引进的,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

5.png

  每当春节或重大节庆之时,民间艺人们便装起脑阁,穿上戏服,走上大街小巷,舞出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舞出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实物热爱。脑阁是呼和浩特地区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社火,以土左旗毕克旗镇的脑阁最为有名。脑阁的“脑”是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的方言,就是把东西举起扛在肩上的意思。脑阁下面的人为“色脚”,上身套上铁架子。上面被脑的儿童叫“色芯”,也要用铁架子固定起来。要求下方脑的人,腰要挺直,扭动时把劲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其动作特点是扭、颤、摆、行走、舞动和旋转,在行进中带动上边被脑的儿童一同摆动。一般选择3至8岁的漂亮男童和女童,身穿彩色鲜艳的衣服,扮成各种历史或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再以花草彩云装饰。随着欢快,铿锵的锣鼓节奏,孩子的头和胳膊自然的舞蹈起来,显得婀娜多姿活波烂漫,非常可爱,动人。脑阁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憧憬。按照民间说法,凡是上过脑阁的孩子将会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吉祥。

 

 

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