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艺术评论——浅析电影《河边的错误》

发布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385次数 字体大小【 【关闭本页】

  荒诞现实主义艺术电影《河边的错误》于2023年10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改编自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由新生代导演魏书钧执导,朱一龙领衔主演,曾美慧孜、侯天来、佟林楷、康春雷主演。影片全程以16毫米的胶片进行拍摄,成片后沉郁的色调,细腻的颗粒感,更具丰富的层次、更多亮度强弱对比所呈现出的画面细节,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捕捉到更多细微之处,更好地理解领会导演和主创团队的意图。

微信图片_20240731153607.jpg

  除了胶片拍摄,整部电影基本都是顺拍。顺拍,即按照影片的情节发展顺序,按照镜头号顺序进行的拍摄。不仅可以让演员在表演时保持情绪上的连贯,有利于演员间的相互交流,好的演员还能在拍摄过程中生发出原剧本中没有的一些创意。

  影片讲述了一桩吊诡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而这些嫌疑人又在后续调查过程中相继被害或自杀,给原本平静的小镇笼罩了一层死亡的阴影。刑警队长马哲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分不清是真是幻,原本明晰的案件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也给画面外的观众留足了想象和解读空间。

微信图片_20240731153602.jpg

  导演魏书钧是当下华语作者电影范畴内最光彩耀眼的几位人物之一。影片与原著不同的是,他在电影中新添加了一条与电影院及电影有关的辅线。从刑警队搬到电影院办公,台上台下切换的镜头像是在表达作秀与看戏;掉落的“电影”两字与恰到好处出现的血红放映标识,再到梦境中仿佛播放事故的回忆走马灯与无故燃烧的摄影机,真实与虚幻、梦境与现实,都能看到很强烈的迷影情结。

  九十年代潮湿封闭的南方小城,河边与电影院是影片故事开始与发展的两个中心。陈旧杂乱的建筑,阴暗青苔遍布的街道,连绵不断地雨。从意象方面来看,影片选取的意象大多属于人文类意象。河流、冷雨、电影院、石子路街道、躁动的鹅、雨夜响起的月光奏鸣曲等。这些意象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变的,即使电影院改作他用,涌动的河流终将平息,但这些意象仍会以永恒的形象存在于主角们、观众们的心中。

微信图片_20240731153611.jpg

  人性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情感体验。电影戏剧化的表达使得看似封闭实则暗流涌动的小镇集聚了这样一群复杂的人。年轻背德的女人、文艺多情的诗人、不被相信的孩子、离群索居的异装癖……这一个个另类鲜活的荧幕形象,仿佛凝蓄了当时社会的缩影。那个九十年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社会生活本身处在转型期,巨大的制度真空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经历了各种思想与文化的冲击,复杂的人性也因此凸显。

微信图片_20240731153614.jpg

  一个追逐真相的警探,接连不断的诡异命案,再配上氤氲迷离的紧张气氛,看上去似乎是某种黑色电影或侦探电影的标准模式。然而直到故事的终点,荧幕内外都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杀人凶手是左撇子,而影片中出现的左撇子有且仅有马哲的妻子;薛定谔的三等功,碎片缺失但仍完整出现在墙上的拼图;染色体异常的婴儿出现与疯子相同的刻板行为……一切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循环,与其说凶手是一个人,不如说凶手是一种命运,而“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最终回到开篇加缪那句:“人理解不了命运,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我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没有答案,不如发疯。


文字/张蕙馨

图片/网 络

编辑/史慧荣

初审/张蕙馨

复审/冯建亭

终审/巴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