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本次年会以“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等出席开幕式。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发来视频致辞。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设立了1场大会主旨发言和52个分会场专题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以及王霄冰、李刚、漆凌云、毛巧晖、祝鹏程等专家学者在主旨发言会场分别从学术概念、研究对象与材料、研究方法创新、学术共同体、学科史与学科界限等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方向;分论坛上百余位民间文艺研究者、青年学子和业界专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工作实践出发,围绕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各个方面的话题,对当下民间文艺领域的诸多现象和热门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自今年4月开始征文以来,到10月底征文截止时,共收到应征论文959篇,其中640余篇论文获得入选资格,成功注册参加会议的论文共计486篇。我院职工赵宇、张晓桐、史慧强合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以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清水河瓷艺田野调查报告为中心》入选此次年会,并在分论坛做学术交流,首先对呼和浩特非遗概况做了介绍,然后讲述清水河瓷艺概述、技艺、传承谱系、保护与传承策略,最后对呼和浩特非遗做了推介,展示了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市非遗中心)在传播北疆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并与参会各非遗同仁共同探讨交流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新对策。
当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认真做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将对非遗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新时代的非遗工作者也要扎扎实实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字/张晓桐
图片/中国民俗学会主办方
编辑/李宇帅
初审/张蕙馨
复审/冯建亭
终审/巴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