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非遗中心与喜马拉雅FM联合制作《听非遗  见青城》

发布时间:2018-12-12 浏览次数:3403次数 字体大小【 【关闭本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没有物质搭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无法像万里长城那样历经风雨侵蚀仍然屹立在八达岭之上,也不像敦煌的壁画那样遭受岁月洗礼风采依然,它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6P8A3281_副本.jpg

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二人台传承人武利平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

    在多元文化充斥的当下,保持"非遗“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刻不容缓,如何让昔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跟上时代的步伐,被现代人接受并喜爱,是摆在无数“非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如今,与新媒体合作,向新的领域以新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一个新途径和新尝试。

6P8A3314_副本.jpg

二人台传统剧目《摘花椒

    在流量占据商业社会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另寻蹊径,与全国最大的音频伴随平台喜马拉雅FM合作,推出一档音频录播节目《听非遗 见青城》,该节目共十集,分别将二人台、蒙古皮雕画、王昭君传说、蒙古象棋、脑阁等十个呼市各级别代表性项目收录其中,通过访谈的形式,听“非遗”传承人讲述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

微信图片_20181212150522_副本.jpg

喜马拉雅FM采访二人台国家级传承人武利平

    2018年12月7日,《听非遗 见青城》第一期录播准备工作,市非遗中心档案技术科与喜马拉雅FM的工作团队来到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剧场,现场观看并采访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的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该活动以“我的肩膀——能挑多重的担子?”为主题呈现了一场精彩演出,博得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演出期间,通过采访二人台国家级传承人武利平及青年一代的二人台演员,了解了二人台艺术团开展此次活动的初衷,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参与到“非遗”工作的保护当中来,武利平老师和全体演职人员精心编排、尽量贴近大学生生活,可谓是用心良苦。演出结束后,有同学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家乡的二人台这么好看,笑点不断,又充满浓浓的乡情。”

6P8A3318_副本.jpg

二人台国家级传承人武利平老师在现场表演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演出圆满结束,同时也期待市非遗中心与喜马拉雅FM合作制作的这一档《听非遗 见青城》能够带来一场非遗的文化大餐。

6P8A3343_副本.jpg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二人台艺术团与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