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呼包鄂榆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按照《呼包鄂榆乌文旅融合高质量协同发展工作方案》中以非遗为特色,大力推进“非遗+旅游”、“非遗进景区”工作具体要求,我单位于12月10日、12月18-20日派工作人员赴乌兰察布市、陕西省榆林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与乌兰察布市文旅体局非遗科科长辛凤杰就呼包鄂榆乌一体化发展对接工作
12月10日在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非遗科科长辛凤杰带领下进行考察,分别参观了集宁新区吃街广场、乌兰察布市美术馆、集宁旧区老虎山广场。其中集宁新区吃街广场、集宁旧区老虎山广场适合举办户外非遗展示活动。集宁新区吃街广场建筑面积大,视野开阔,可以容纳参展项目300个,夏季7、8、9三个月人气较好。集宁旧区老虎山广场,面积1000平米,可容纳参展项目50个,因为是老区,人员居住密集,人气比较好。集宁新区乌兰察布市美术馆室内展厅,场馆面积大,西区一楼美术馆展厅较为合适做参展场地,约可容纳参展项目200个。
图为陕北民歌博物馆
12月18日,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四人前往陕西省榆林市非遗中心,进行呼包鄂榆乌一体化发展对接工作。经座谈了解到该市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省级非遗项目59项、市级非遗项目185项。下午在榆林市非遗中心主任王建秦带领下对该市非遗项目考察,参观国家级项目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陕北及陕北周边地区的地域性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诗歌式口头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陕北民歌的形式以信天游、小调为主,此外还有风俗歌、劳动歌、宗教歌等,陕北民歌形成较早,是陕北历史发展中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大地上较为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
图为榆林小调国家级传承人王青表演现场
晚上对榆阳区文化馆榆林非遗展示馆进行考察,该馆目前为非遗传承人建立了各自的传习所,每个星期二至周日开馆,每月开放26天一年开放312次,分别对各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培训和传承。
泥塑榆林古城
榆阳区文化馆
12月19日分别对吴堡县省级代表性项目尚古堂(霍老爹)手工挂面、张家山手工挂面传习所进行考察,尚古堂手工挂面已形成产业链,年销售额达到1200万,张家山手工挂面分别在线上和线下销售,以非遗助力产业扶贫。下午参观佳县坑镇赤牛坬民俗旅游文化村,该村为明清老村,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可以作为非遗交流展示理想场所,村落中央有演出舞台,中心广场可容纳50个项目左右。
图为张家山手工挂面传习所、现场制作
赤牛坬民俗旅游文化村中心广场
12月20日,考察靖边县非遗展馆、三边民俗文化园、非遗传习基地等,了解靖边跑驴、靖边信天游、靖边剪纸等多个非遗项目。其中,三边民俗文化园适合作为非遗项目展示场所。
图为三边民俗文化园
图为靖边县非遗展馆
图为靖边县非遗传习基地
图为靖边县统万路社区非遗传承馆
通过对乌兰察布市、陕西省榆林市两地非遗情况的实地考察,对当地景区特色项目、非遗场馆建设情况以及亮点项目作了进一步了解。也增强了对各市非遗建设工作的认识,学习先进非遗工作经验与模式,也为我市非遗的发展与保护工作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工作思路,为下一步呼包鄂榆乌城市群文体旅一体化建设打下基础。
文/张晓桐 王甜
图/史慧强 王甜
审核/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