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保护项目 - 自治区级

查玛

发布时间:2014-05-22 浏览次数:6446次数 字体大小【 【关闭本页】




    查玛是藏语音译,蒙语又译为“恰木”,民间俗称“跳鬼”。呼和浩特查玛,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随寺庙祭祀仪式举行。祭祀仪式分为诵经、晾佛、送巴令、跳查玛四大部分,其中,跳查玛是整个祭祀仪式中内容最丰富、用时最长、最引人注目的一项仪式。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具有4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明中叶,蒙古族首领俺答汗皈依佛教,明万历六年(1579年),漠南最早的藏传佛教寺庙在呼和浩特建成,时称“弘慈寺”又称“大召无量寺”,清康熙年间,大召寺被定为康熙皇帝的家庙后,惠及佛寺,香火鼎盛,查玛的规模和水平均在漠南蒙古各寺之上。明中叶至清早期,藏传佛教迅速发展,并逐渐“蒙古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宗教形式。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与藏传佛教联系在一起的查玛艺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查玛在其流传过程中,逐步渗入世俗内容,流传极为广泛,深受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喜爱。

   查玛经过四百余年在大漠草原上的传播、演变、发展,在保留了藏传佛教基本教义、思想的同时,融入了蒙古族的思想、情感。包容了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别是舞蹈艺术,具有蒙古族艺术“活化石”之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随着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成功,其意义与价值将日益凸显。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和谐相处,查玛成为沟通蒙、藏、汉艺术联系的重要纽带,其意义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查玛艺术将纷繁复杂的宗教教义演化为形象,通过舞蹈语汇弘扬宗教教义。其主要价值是:

    文化内涵丰富。涉及蒙古族的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方面和领域,体现的是草原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丰厚的文化积淀是通过独特的传播方式实现的。查玛将宗教思想、教义艺术化、世俗化,很自然地融入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蒙古族人民通过查玛解读宗教,理解宗教,体现的是一种深厚的精神寄托。

    舞蹈在查玛艺术中居核心位置,查玛舞蹈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艺术,其中的原生文化元素,直接影响着当代蒙古族艺术的创作与研究。

   藏传佛教与古老的萨满文化一起,构建起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查玛经过数百年在大漠草原上的传播、演变、发展,在保留藏传佛教基本教义、思想的同时,融入了蒙古族的思想、情感。包容了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别是舞蹈艺术,具有蒙古族艺术“活化石”之称。



上一篇:满族婚俗

下一篇:八角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