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保护项目 - 国家级

脑阁

发布时间:2014-05-22 浏览次数:20238次数 字体大小【 【关闭本页】


内蒙古地区的脑阁,它是由清朝中期从晋北地区传入土左旗的,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而且独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是蒙汉等民族文化,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结合体。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晋陕等地的传统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和专家研究,脑阁(飘色)是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

        相传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民间就出现了“抬阁”“节节高”,“背棍”等表演形式。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民间拜佛祭神游行活动随之普遍兴起。后经中原人南迁,北迁,将它传至大江南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如水上表演的称“水色”,马上表演的称“马色”,有抬阁,转阁等,形式多种多样。脑阁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内蒙古中西部一些地区的脑阁传入较晚。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脑阁”,相传是清康熙年间土默特王爷为迎接康熙皇帝举行盛大庆典时,从山西地区引进的,流传至今已有300余年。

在内蒙古广阔的地域间,或城镇,或农区,半农半牧区,或蒙汉杂居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鲜活的民间艺术—“脑阁”。多年来,这种象征者吉祥,喜庆,平安的艺术已成为这里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民间活动之一。每当春节或重大节庆之时,民间艺人们便装起脑阁,穿上戏服,走上大街小巷,舞出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舞出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实物热爱。脑阁是呼和浩特地区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社火,以土左旗毕克旗镇的脑阁最为有名。脑阁的“脑”是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的方言,就是把东西举起扛在肩上的意思。脑阁下面的人为“色脚”,上身套上铁架子。上面被脑的儿童叫“色芯”,也要用铁架子固定起来。要求下方脑的人,腰要挺直,扭动时把劲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其动作特点是扭,颤,摆,行走,舞动和旋转,在行进中带动上边被脑的儿童一同摆动。一般选择38岁的漂亮男童和女童,身穿彩色鲜艳的衣服,扮成各种历史或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再以花草彩云装饰。随着欢快,铿锵的锣鼓节奏,头和胳膊自然的舞蹈起来,显得婀娜多姿活波烂漫,非常可爱,动人。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憧憬。按照民间说法,凡是上过脑阁的孩子,将会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吉祥。

及几年来,在各地举行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中,与踩高跷,跑旱船,坐花轿,耍狮子等项目相比,脑阁具有技术性强,难度性高的特点。脑阁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脑阁的孩子身着艳丽的戏剧服装,扮演成各种戏剧人物,所谓一个架子一台戏,脑阁的舞蹈动作特点是扭,颤,摆。扭是整个舞蹈动作的基本步伐,要求成人演员扭动时的力点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扭时膝盖稍微弯曲,以小腿的扭动带动上边的孩子。颤就是上下起伏有点颤动,这样肩上扛着的孩子就给人轻快,跳跃式的感觉。摆就是要左右晃动,肩上扛着的孩子两臂自然摆动。带给观众视觉上是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感觉,这和木偶剧的性质完全一样,鼓点独特,让人听起来轻快,跳跃和活泼,很适合小孩的性格特点,扭起来由于舞蹈动作也特别合拍。

内蒙古地区的脑阁选材广泛,丰富多彩。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还有表现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人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等等,同时脑阁在选材上还融入了许多时代的文化元素,如有表现神州六号飞船的,表现北京2008奥运会福娃的,体现出民间艺术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创新性,增强了艺术的生机和活力。内蒙古地区的脑阁,因表演的故事情节不同而扮相各不相同,表演者衣着锦绣,随乐起舞,颇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表演民族和本地体裁的故事则有满,回,内蒙古“三少”民族(即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翰尔族)的民族服饰,最能体现脑阁艺术与草原文化相互结合之表象特征的,是表演者身着蒙古族服饰,有着显著的特点。加之佩带着首饰等,形成了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使得节目表演锦上添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脑阁这项民间艺术又在人民群众中兴起。近几年随着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品味的日益提高,脑阁的服装,道具,人物造型也有了很大进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考察时,在深圳观看了土默特左旗毕克旗脑阁队的表演,现在脑阁表演不光在土默特大地,正走向全国。2006101日至9日,土默特左旗脑阁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赴广州省番禺区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作品[吉祥草原]以精彩表演荣获优秀入围奖。


上一篇:爬山调